中文  |  ENGLISH

首页 > 市场 > 中国 > 查看内容

各省能源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

2021.03.18 来自:

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“十四五”能源规划成为瞩目的焦点。各省“十四五”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陆续出台,对省域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。中电传媒数据研发中心基于上述规划文件,从电网建设、煤炭和油气、可再生能源发展、新能源汽车布局和碳减排等方面对各省规划建议进行了梳理。


电网建设


新能源大比例并网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,多省提及增强电力省间输送能力,提升跨区域配置电力资源能力。预计“十四五”期间,省间电力合作将进一步加强,为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提供保障。

湖南:夯实能源保障网,积极争取“外电入湘”。

江苏:布局特高压、智能电网、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;推进“外电入苏”;加快支撑性电源、电力输送等项目建设。

青海:实现“青电入豫”工程满功率运行,开工建设青海至中东部地区特高压外送通道。加快智能电网建设,发展能源互联网,完善全省主网架结构,提升汇集输送能力。推进大电网未覆盖地区延伸工程,实现全部乡村通网电。

甘肃:用好国家优化输电通道布局机遇,开拓省外电力消纳市场,建设以多回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为支撑的电力输送大通道,加大新能源基地式开发力度,持续提升电力外送能力。

山西:巩固电力外送基地国家定位,加快外送通道建设,提升跨区域配置电力资源能力。

新疆:疆电外送电量达到1800亿千瓦时。着力完善各等级电压网架,加快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,推进“疆电外送”第三通道建设,推进阜康120万千瓦、哈密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建设,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,提高供电可靠性。

云南:加快布局绿色智能电网、能源互联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,实施“源网荷”一体化建设,促进能源就地消纳,完善能源产供销储体系。优化电力输送通道布局,加快骨干输电网架和配网建设,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的电网基础设施建设,深入推进农网改造升级,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,优化提升西电东送能力。

宁夏:实施宁夏至华中特高压直流输电及配套新能源项目,推进电网主网架升级加强,实施青铜峡抽水蓄能电站项目。

广西:推进全区城乡用电“一张网”,加快绿色智能电网建设,增强农村、边远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。

福建:打造绿色、智慧、安全的现代化电网。建设两岸能源资源中转平台,推动两岸电力联网、天然气互联。

内蒙古:实施灵活电网、源网荷储等工程,发展智能电网,建设智慧能源系统。

煤炭发展

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下,煤炭产能将进一步压缩,对煤炭的开采、加工、转化工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,陕西、内蒙古、山西等煤炭大省均提出建设智能、清洁煤矿产业。

陕西:实施煤化工延链强链行动,拓展煤油气盐多元综合循环利用途径,加快发展精细化工材料和终端应用产品,延伸产业链、提高附加值。推进大型煤矿智能化建设,加大煤炭优质产能释放。

内蒙古:严格控制煤炭开发强度,推动煤炭清洁生产与智能高效开采,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,大幅提高就地转化率和精深加工度,打造煤基全产业链。推进煤炭等行业规范发展,实施煤炭资源市场化出让。

山西: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,加快煤矿绿色智能开采,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,将碳基新材料作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,大幅提升煤炭作为原料和材料使用的比例。

江苏:优化能源结构,按照国家规划推进煤炭削减行动;加快煤炭中转储运基地建设。

甘肃:加强煤炭产供储配销体系建设,推进“北煤南运”“蒙煤内运”通道建设。
新疆:实施“煤改电”工程。完成南疆煤改电(一期)工程剩余28.7万户改造任务,将“煤改电”“煤改气”结合起来,着力改善各族群众生活条件,降低生活成本。


油气建设

“十四五”期间,天然气作为清洁的一次能源,在替代煤炭和石油上将发挥更大作用。多省份在规划建议中提到建设油气储备,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面。

湖南:纵深推进“气化湖南”,建设煤炭、油气等能源储备基地,优化管网布局和能源调度。

四川:建设中国“气大庆”,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,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。

青海: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调峰设施建设,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面。统筹全省网源荷布局,增强原油加工及供应水平,推进各类能源联保联供。

甘肃:推动天然气、成品油运输通道建设,拓展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,积极向农村延伸。

内蒙古:实施气化内蒙古和再电气化工程,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和管道建设。

云南打造世界一流“绿色能源牌”,持续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,建成国家清洁能源基地、石油炼化基地及区域性国际能源枢纽。推进石化产业“稳油强化”,力争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落地。完善油气管网规划布局,推进全省油气管道“一张网”建设,大力提高全省工业用气占比,推广天然气利用。

宁夏:稳定石油生产销售供应,推进青石峁、定北气田开发,实施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工程。

广西:理顺油气管网体制,健全油气管网体系,实现天然气“县县通”。推动北部湾沿海能源综合储备基地建设,提升油、煤、气等应急储备能力。


可再生能源发展

在政策驱使下,我国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,为能源产业低碳、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多省提出建设清洁能源基地,多能互补协同发展。

陕西:调整优化煤电布局,积极发展风电、光电、生物质发电,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设。

江苏:整合资源、有序发展海上风电。

青海: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。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,发展光伏、风电、光热、地热等新能源,建设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基地,促进更多实现就地就近消纳转化。发展储能产业,贯通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,推动地热能、干热岩、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
甘肃:推动新能源老小场站提质增效,提升河西清洁能源基地供给能力和就地转化效率。

内蒙古: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,加强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,提升能源全产业链水平。大力发展新能源,推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,壮大绿氢经济,推进大规模储能示范应用,打造风光氢储产业集群。稳步推动煤层气、页岩气、地热能、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,推进碳捕集、封存与利用联合示范应用。

广西:大力发展风电、太阳能、氢能等清洁能源,深度开发水电,积极稳步发展核电,适度发展清洁煤电。建设智慧能源系统,加快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,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。

广东:推进能源革命,积极发展风电、核电、氢能等清洁能源,建设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、智能创新的现代化能源体系。

西藏:加快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,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、油气和其他新能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,2025年建成国家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区。水电建成和在建装机容量突破1500万千瓦,加快发展光伏太阳能、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。科学开发光伏、地热、风电、光热等新能源,加快推进“光伏+储能”研究和试点,大力推动“水风光互补”,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电气化走在全国前列。

新疆:全区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8240万千瓦,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。


新能源汽车

在新基建政策的加持下,充电桩市场火热发展,2021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迎来爆发期,一批新技术、新模式开始加快落地和应用,长三角在今年将实现充电设施乡镇全覆盖。

上海:在公共领域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,推进充电桩、换电站、加氢站建设,倡导低碳绿色出行,加快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绿色交通体系。

湖南:推进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,推进各类场景的智能化应用,完善储能设施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、换电站及车路协同基础设施。

云南:按照“车桩相适、适度超前”原则,聚焦滇中地区、旅游重点城市和高速公路主干线,加快充(换)电基础设施建设。

福建: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,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、工业互联网、大数据中心、充电桩、换电站等建设。实施“电动福建”建设行动,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。

陕西:推进以绿色公交设施建设、节能环保建筑、新能源汽车应用等为重点的绿色消费。


碳减排举措

在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提出后,多省份“十四五”规划均加入“制定碳达峰计划”的内容,提出了具体减排措施,如增加森林碳汇、发展循环经济等,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速。

上海:协同推进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和碳排放达峰为核心,以能源、产业、交通领域为重点,深化推进PM2.5与臭氧协同控制,深入实施移动源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,加大对挥发性有机物等非传统污染物防控力度,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碳。

湖南: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,积极引导低投入、低消耗、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现代产业发展,抓好落后产能淘汰,全面推行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清洁生产、绿色化改造,发展绿色建筑。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。降低碳排放强度,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。

山西:动应对气候变化,以市场化机制和经济手段降低碳排放强度,制订实施我省2030年前碳达峰、2060年前碳中和行动方案。

云南:增加森林和生态系统碳汇,控制工业、交通等重点领域碳排放。

宁夏:推进低碳化发展,制定碳排放达峰计划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严控资源消耗大、环境污染重、投入产出低的行业企业发展,降低碳排放强度。

广西:按照2030年国家碳排放达峰目标要求,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,推进低碳城市、低碳社区、低碳园区、低碳企业等试点建设,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。

河南:实施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,优化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运输结构、用地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,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,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刚性目标。

转自:中电传媒数据研发中心




相关线下活动:


第十一届光热发电中国聚焦大会2021(时间待定,中国北京)

第五届光热发电中东北非大会2021(时间待定,阿联酋迪拜)


更多光热发电行业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(cspfocus):


提交评论

报告(会员专享)

查看更多+

线下活动

查看更多+

联系我们

电话:cspfocus2011(微信)

邮箱:csp@cspfocus.cn


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:沪ICP备2023031859号-2

微信资讯公众平台

在线资讯公众平台